周恩来在河南兰考的四个昼夜
一九六四年春,时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的吴芝圃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建议——邀请周恩来总理访问河南兰考,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工作交流,更是想借用周恩来的影响力推动河南的农业改革和发展,而当周恩来得知这一提议时,出于对党中央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重视,他毅然接受了邀请,于四月份的某天,来到了兰考这片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侵袭的土地上。
初访:四月的兰考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走进河南省兰考县,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望无际的荒沙,1962年12月,年仅42岁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离世,他生前带领全县人民治理“三害”(风沙、盐碱、内涝)的事迹却在当地传为佳话,在这片曾给予他无数艰辛与挑战的土地上,周恩来总理踏上了他的兰考之旅。
周恩来此次访问的初衷是尊崇焦裕禄的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当天下午,他还亲自来到焦裕禄的墓前,静静地缅怀这位心中装满人民的好书记。
在周恩来抵达兰考的那一刻,他表现出对工作的热情与亲切,虽然身体早已因长期的公务劳累而显得虚弱,他依然坚持走下飞机,步行深入田间地头,和当地的农民百姓们交谈,听取他们的诉求与难题,这种理政的方式既是对上天最好的回报,也让人民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与关怀。
第二日:深入基层、倾听民声4月5日清晨,天刚破晓,周总理就与陪同人员一同前往封丘县东坝头公社张庄大队考察,他并不满足于听汇报、看资料,而是主动深入农民家中,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张庄大队村头的一户生产队里,他坐到了炕头上和农民话家常,了解他们对当前生产生活的感受和预期。
周恩来特别关注了张庄大队的农田灌溉问题。“有没有水?地能保住不?如果树苗漫灌了怎么办?”他的问题切实而具体,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中,得知不少低洼地的庄稼因为频繁的内涝而歉收时,周恩来眉头紧锁,表情沉重地记录下这些真实情况。“不能让农民们的努力因天灾而白费。”他叮嘱道。
第三日:倾听与决策4月6日,周恩来继续他的兰考之行,除了继续考察灾区、调研审计局的农田水利工作外,他还特别重视农民们的粮食分配问题。“现在我们还吃不吃回销粮?”他拉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大娘的手问:“这粮食分配有没有错?”“还能像过去那样维持下去不?”对于总理连珠炮式的发问,老村长和老大娘感到既亲切又温暖。
在张庄大队的另一户人家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再那么明朗,在那里周恩来觉得问题远比表面上呈现出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亟需决策者心中有数、行动迅速、方法得当方能走出困境,面对当地干部九级干部一齐大呼恳请“增加回销”的现实情况,周恩来提醒道:“电话、电报都要写成书面材料报给省委、省人委。”他希望借此通过笔墨弄清问题的全貌,“一定要把问题落实点子上”。
随后几日里,周恩来在张庄生产队干部的陪同下多次步行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进行走访问卷调查,为尽可能地多听些基层声音;同时主持召开了一次次座谈会、交换会、群众大会等小型化会议形式听取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意见建议,这种角色转变、详实的调查研究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也让周恩来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推行治理“三害”可能开出的处方充满了信心与决心。第四日:定下治“三害”路线4月8日清晨,周恩来来到张庄大队大队部继续调研农村工作问题和他的老搭档谭震林同志一同召开基层干部座谈会,这是继前几次深入调研之后一次更深入的讨论关于如何治理当地“三害”问题的会议。“回头来解决一两只害是可以的但是希望你们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解决这个问题。”在内涝问题上他提到一定要掌握季节性降雨规律。
关于风沙问题他建议要“好好研究一下问题所在”“把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好好总结起来上升为可靠的规律”,在对盐碱地问题上他也掏出真心“把群众的力量发动起来”“一齐干拿下这一片白茫茫的荒地去”,就在那间简易输心室里简陋的小屋内大家围着一张小桌子热烈地讨论起来……这些谈笑风生间传递出来的是一股治理三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所需迫切与坚定的力量。
周总理除了在调研时给予方针政策的指导外还时常挤时间召集当地的县、社干部做谈心形式的座谈会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中的困难和疾苦。“粮食收不好不行”“一定要增\<拔\>力量。”这些谈话内容总是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关心和厚爱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坚定了他想要帮助当地人民走出的困境的信念和决心。短暂再见:兰考的未来在望这四天的访查无疑给处在困境中的兰考带来了新希望和生机在分别前夜的一个小憩期间周恩来席地坐在田间放眼的望着无边的泛起的沙地旧时的记忆随即浮现在脑中:“你们呀别小看这个地方未来会有人参观进来的。”
让他欣慰的是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迅速响应他的意见将防风植被护卫工作走上正轨其中省气象局便带来了消息道:“县委报告过种泡桐……群众也开始积极地去种树了”,这都让他看到了治“三害”的希望看到了兰考的未来,时光已逝但仍能听到獾离老家长久回荡的欢送话语:“你们共产党真是铁打的人永远是真心为人民群众。”暖意涌动风流长存不朽,每个温暖的点滴都在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为这个地方的未来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与信心之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