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性功能障碍史
在这个看似阳光明媚、充满笑靥的现代世界中,阴影总是如影随形,无人能逃离其阴影的触及,对我而言,那片阴影便是性功能障碍的阴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种遥远而抽象的医学症状,在无数次的查询和六年的挣扎之后,我终于明白,它是我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也是我心上无法愈合的疤痕。
一、初次触击
一切始于我二十岁的那个夏天,我不确定是何时开始的,或许是在一场压力过大的考试后,或许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辞职危机后,无意间发现自己对伴侣的亲近变得有些迟钝,甚至有些难以启齿的排斥,我曾以为是暂时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愈发严重,我表现出明显的冷淡、退缩,尽管我内心深处渴望亲密的触感,但身体上的反应却难以为继。
二、寻医之路
面对这种困境,我内心矛盾重重,一方面羞于启齿,落魄于传统观念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害怕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我展开了漫长的寻医之途,漫长的周末,我在冰冷而沉寂的医院内徘徊;漫长的夜晚,我在无尽的自责与隔离中度过,医生们轮流换班为我问诊——有的是风尘仆仆的急诊科大夫,有的则是温柔体贴的妇科医生,可是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合我自己的感觉:心理问题、激素失衡、或是一个永远涉密的“基因问题”,每一种可能性都像一把钢刀,剜在我心头不敢触碰的脆弱处。
三、孤立无援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更是一场精神上的孤独征途,在微博上用匿名的方式倾诉自己的迷茫与困境时,我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他们中的好多人甚至比我更加痛苦——有的早已无法享受夫妻生活;有的长期维持配偶关系却因这不可避免的裂痕渐行渐远;还有的只是我这样默默承受着的人,一起相识、一同痛诉、彼此慰藉——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避风港。
四、寻觅曙光
漫漫黑夜中终于点燃了一些微弱的光芒,一道希望的光是来自一个现已成为红人的性健康科普博主“敏感 Adam”,他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这是一个可能得到治疗和改善的问题,不必要为其赋予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恐慌,他的话语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我长久以来的黑暗与绝望——它让我明白:每个“我”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而就如每一个坚强面对的人们一样,我也可以选择不那么隐忍和退缩,通过读书、观影和接受专业意见指导,我建立了更多关于此病本质的认识:这属于一种现代社会中在焦虑、压力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常见的生理反应,回头想想曾经的自己一味地抑郁和封闭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我必须正视它、面对它、并试着尽早去寻求治疗和干预。
五、治疗方案与心情变化
慢慢地,我开始了多种治疗方法:有按摩、游泳和健身;有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睡眠改善和进行适当的锂盐和五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还有持续不断的复查和与医生的沟通跟进,这些努力无疑有所成效,通过健康的食疗如含有丰富的锌食物——如海产品、海藻等来帮助我的雄性荷尔蒙稳定回升;规律的游泳和锻炼有效缓解了因紧绷情绪而引发的肌肉紧张——这一切使我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逐步回暖。
每见一丝光辉我就觉得是希望在驱散我这个原本不值得的隐忧:一切都还可以改变、都可以改善甚至是彻底治愈!虽然在那漫长难以估量的举步维艰中裹挟着无数的反复与回潮—但仍感激每次从静寂深渊中爬出的机会,那都是未来转好的希望之火种!
六、社会语义的撕裂与释然
无奈的是,即使在医疗专业意见指导下开始一些治疗和行为调整过后,我还是难免不受到外界的眼光和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某些部分依旧坚持着那种“天生如此”或“随意忍受”的观点——这样的氛围让我愈发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以免受更多的伤害或讥讽谴责,但自己揭开伤痕的同时也使自己看到了一个更为坚强冷静地面对过去并走向未来的“我”、一个不再羞于启齿而是能真诚行进的自我形象逐渐浮现出来,我终于可以坦然放下那些无形的枷锁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牵过而遇利难路人的“死皮赖活”草帽子……!一同迎接生命之阳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